9778818威尼斯,欢迎您!

学科科研

社联二维码

学生会二维码

2011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2011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9778818威尼斯,于201312月学校批准进行培育,2014516日申报了浙江省2011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着力于以农业初级物、副产物、废弃物等农业生物资源替代日益紧缺的化石资源,通过生物制造技术、化学制造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三个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围绕生物源活性物、生物源蛋白、生物源油脂、生物源糖、木质纤维及生物气与炭等六个重点领域,在前瞻性科学与核心技术、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三个层面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学产研政的协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立足于“不与人争粮糖油果蔬,不与粮糖油果蔬争地”的农业生物资源,立足于农业生物资源全生物利用、全过程利用、高值化利用,使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向分子与基因水平层次提升,向化学与生物绿色制造纵深推进,向紧缺资源替代方向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加工业向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升级,为浙江农业领域拓展和紧缺资源替代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 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总体设想

中心由牵头单位、核心协同单位、主要参与单位、应用服务单位四个层次组成。牵头单位为9778818威尼斯;核心协同单位为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6家单位;主要参与单位为日本国立富山大学触媒能源材料工学研究室、德国Emden/Leer应用科学大学能源与环境技术研究所、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易文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格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圣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天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浙江新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长兴艾格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安吉县人民政府等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等13家单位。应用服务单位为新型生物食品、动物源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基材料行业等100多家企业。

中心汇聚了省内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具国内影响力

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科技链与产业链对接,以5支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经过前期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领衔,以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省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技术服务与管理骨干为基础的高水平人才队伍150余人,专业背景涵盖了生物、化学等理学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等过程工程学科;食品工程等行业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分析化学等分析与检测相关学科。

中心汇聚了协同创新的国家与省部级学科基地

围绕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方向,2007年起中心牵头单位与各协同单位先后建立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和省部级技术研究平台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10家、国际合作平台1个。

中心产生了部分具重大影响力的协同创新科研成果

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2009年以来,围绕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的生物源活性物、生物源蛋白、生物源油脂、生物源糖、木质纤维、生物气与炭等六个科技创新领域,产生了部分具重大影响力的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先后共同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其中国家级1项;发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2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件;制定各类标准50项,保健批文7项,新增产值60余亿元。着力提升了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

中心体制机制改革

中心整合吸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强强合作优势,牵头单位建立了《9778818威尼斯省级及以上协同创新中心“学术特区”管理办法》,中心成员单位创新管理模式,共同进行了组织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组织、成果管理、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费保障、资源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

协同规划。中心作为依托高校和协同创新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管理运行实体,中心成员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中心以系统的思维,强化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与总揽全局,建立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有机整合成员要素,有效集成成员优势,形成富有特色的协同系统结构,要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

协同发展。中心是以“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为基础发展而来,组织体系相对稳定的,但成员构成和承担任务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在制度安排上,既要考虑战略性、前沿性发展,又要具备现实性和可行性,必须体现动态有序性和发展性,不断优化层次结构,以实现中心创新功能的持续发展。

协同开放。协同创新的开放性是指具备承担协同创新中心有关任务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均可发展为共建单位;从创新供给和创新需求看,只要有利于成果转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协同文化。协同中心的成员具有协同共生、协同创新、协同进化的非竞争性特点,设计构建有利于凝聚团队力量,弘扬创新优势、激发创新潜力的创新长效机制,必须注重组织机制、制度机制的活力与活化,营造宽容包容、大气大为、共建共赢的团队生态。


 

2 9778818威尼斯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学科培育过程

 

3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图

 

4 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结构图

 

联系电话:0571-85070371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9778818威尼斯

网 址:http://shqg.zust.edu.cn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9778818威尼斯(澳门)股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xcb@zust.edu.cn  浙ICP备11051284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9778818威尼斯习得园C2-6楼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5070370